自噬體
自噬是一個吞噬自身細胞質蛋白或細胞器并使其包被進入囊泡,并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的過程,借此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
自噬(autophagy)是由 Ashford 和 Porter 在 1962 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后提出的,是指從粗面內質網的無核糖體附著區脫落的雙層膜包裹部分胞質和細胞內需降解的細胞器、蛋白質等成分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并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以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
自噬體,其直徑一般為 300 ~ 900 nm,平均 500 nm,囊泡內常見的包含物有胞質成分和某些細胞器如線粒體、內吞體、過氧化物酶體等。與其他細胞器相比,自噬體的半衰期很短,只有 8 min 左右,說明自噬是細胞對于環境變化的有效反應。
自噬標志 |
形態學特征 |
自噬階段 |
隔離膜 |
新月狀或杯狀,雙層或多層膜,有包繞胞漿成分的趨勢 |
自噬初期 |
自噬小體 |
雙層或多層膜的液泡狀結構,內含胞漿成分,如線粒體,內質網,核糖體等 |
自噬中期 |
自噬溶酶體 |
單層膜,胞漿成分已降解 |
自噬后期 |